探寻德国“隐形冠军”成长之路

导语:借鉴德国培育中小企业隐形冠军的经验做法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应增加政策精准度加强协会引航作用鼓励企业重视品牌效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欢迎报名: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培训(武汉)班


国中小企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已经占企业总数量九成以上。但我国仍缺乏创新能力强、在细分市场有领导地位的行业佼佼者,这阻碍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德国培育中小企业“隐形冠军”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应增加政策“精准度”、加强协会“引航”作用、鼓励企业重视“品牌效应”等。


“隐形冠军”数量居全球榜首


20世纪90年代,德国企业经济学家赫尔曼·西蒙(HermannSimon)教授首次提出“隐形冠军”的概念。“隐形冠军”在某一细分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其年销售额不超过50亿欧元,通常隐身于大众视野之中。所谓“隐形”是指这些中小企业大多位于产业链中上游,不与终端消费者产生直接联系,公众知名度很低。但其实这些企业在其所属行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且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德国欧洲经济研究中心在西蒙教授定义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研究,提出国际市场中的销售比重超过销量的一半、国际市场占据一定比例份额(根据市场容量)、过去5年内销售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和企业规模不超过1万人四个判定标准,以更准确地识别“隐形冠军”企业。


企业数量“独占鳌头”。2019年西蒙教授研究数据指出,全球的隐形冠军企业共有2758家,其中德国1307家,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和日本,分别有366家和220家,而中国仅有92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占全球总数的47.8%,稳居榜首。德国每百万居民“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可达16家,奥地利和瑞士分别为13.9和13.8家,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2家和1.7家,而中国仅有0.1家。德语区国家人口虽然只占世界人口1.5%,但其具有全球市场领导地位的中小企业数量却要高于世界其他地方的总和。

企业所属行业“遍地开花”。2019年德国“隐形冠军”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占总数的86%,而另外14%的企业属于服务业。从工业细分领域来看,机械制造业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总数的25%;其次是电子电气行业,约占总数的10.5%;从事医疗技术、金属加工、化学工业、金属生产和塑料加工的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占比均在5%-6%之间。


企业普遍“长寿”。“隐形冠军”的年龄中位数为66。历史最为悠久的企业施瓦本钢铁厂可以追溯到1365年,其制造用于造纸工业的冷硬制铁轧辊。阿亨巴赫公司成立于1452年,全球75%的铝板轧机均由该公司生产。总体上,38%的隐形冠军存续期超过一百年,隐形冠军的存续比例甚至超过大型企业。


企业撑起经济“大半江山”。2020年世界500强名单中的德国企业仅占27家,但德国稳居世界GDP总量榜前列,这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支撑。在德国的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数量占到99.4%,贡献了超过40%的经济附加值,并提供了56%的就业机会,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隐形冠军”企业。2019年隐形冠军的平均营业额可达3.26亿欧元,48%的公司营业额超过15000万欧元。


另外,有25%的公司营业额却不到5000万欧元,但这些小公司却具备极强的全球竞争力,占据市场领先地位。企业产品种类“单一”。大部分德国中小企业可能只生产一种产品,比如德国的旺众(Wanzl)公司只生产购物推车和行李推车,其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50%,凭借其高端的工艺技术水平,使全世界竞争对手没有一家能与之抗衡。

又如德国福莱希(Flexi)公司,其主要生产伸缩狗链,却占据约70%的世界市场份额,全部制造过程均在德国一家工厂完成,90%的产品出口海外,遍及约100个国家。再如德国伍尔特(Würth)公司,其只生产螺丝螺母等基础配件,凭借产品质量,在全球80多个国家开设400家分公司,产品的用途广泛,涉及汽车、建筑,以及航空等领域。


发挥“政府-协会-企业”三重力量构建生态


政府依托法律、金融和人才三方面保障,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一是立法保护。德国政府通过出台《反垄断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确保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平等的地位,杜绝大企业垄断经营的现象。2019年颁布《减少官僚主义第三法案》,包括以电子方式存储税务文件、引入电子无劳动能力证明、数字化替代酒店行业纸质登记表等措施,显著减轻中小企业日常经营中官僚制度的负担。二是融资保障。德国通过设立德国复兴信贷和德国清算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担保银行承担最高80%的风险,政府在此基础上再担保,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此外,德国设立高科技启动资金、EXIST创业资助等,重视创新型企业的早期资金支持,比如曾资助由大学生创立的Celonis企业,其现已跻身独角兽。三是人才供应。德国十分重视熟练劳动力的充足供应,一方面在海外积极吸引技术工人,实行签证程序简化、快速专业素质认证、开展语言培训等措施,优化招聘渠道。另一方面在国内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强调与大学教育的等效性,为德国培养了大批本土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协会发挥“对内规范”和“对外争取”作用,为企业提供支持。一方面,设立标准规范,让中小企业“各司其职”。德国大多数行业标准是由协会组织制定,反对企业不公平竞争。截至2000年底,德国制定的行业标准就已经超过2.5万个。德国行业协会在法律、经济政策措施失灵的个别情况下,有权调控产品价格和出口价格,订立限制价格竞争的协议,保护企业生存。另一方面,为企业争取利益,为中小企业“报团取暖”提供保障。在政策上,德国行业协会代表会员企业的集体利益,有能力直接影响政府的相关决策。在资金上,德国行业协会能出面与银行协调取得低息贷款,帮助新注册的企业解决资金困难,也能出面协商解决企业与职工之间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在技术上,弗劳恩霍夫协会每年能争取到政府65%的经费支持,使其有能力聘请大量科学家或工程师,帮助企业将基础性研究转化为有商业价值的技术方案,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技术改造成本,巩固其竞争优势。

企业聚焦“专注度”与“持续性”,提升主导产品竞争力。一是知己知彼。隐形冠军企业明确自身的专长,精准布局企业产品线,把全部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同时,对行业、市场有着充分的了解。隐形冠军聚焦的是特定的客户需求,格外关注国际市场目标客户,通过与客户建立高度的依赖性,企业可以预见客户需求,加上始终保持良好的信誉,使其具有难以替代的地位。二是从长计议。德国中小企业习惯设立长期目标,重视技术、质量、创新、知名度、信誉等。隐形冠军的存续期平均超过60年,企业倾向于选择细分市场并长期耕耘,不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不单单追求经济利益,也致力于维护产品制造的品牌形象。三是精益求精。一方面,极度重视产品质量。大部分德国隐形冠军企业会积极进行非强制的自愿性GS认证,即使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会通过主动召回等程序妥善解决,极其重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另一方面,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隐形冠军企业的研发投入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专利数量是行业均数的五倍。“隐形冠军”企业通过树立全球化视野,注重市场导向的创新,积极推行工业数字化,对标国内外优秀同行,从而扩大产品的需求规模,突破市场天花板。


启示和建议


增加政策“精准度”,减轻企业营商成本。一是加强资金精准投放,通过健全企业信息库和细化评价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挖掘潜在的隐形冠军企业,点对点地将各种优惠政策投向中小企业,鼓励各级财政积极争取相关资金,增设专属项目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北交所等金融机构对创新型企业服务力度,推行创新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增加政府性融资担保比重,实施灵活多元的融资制度,减轻企业融资成本。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服务效率,缩短企业登记注销、项目审批备案、政策享受等流程办理时间,降低中小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四是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对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从重处罚,为专利认证量多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保持中小企业研发热情。


强化协会“引航”作用,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是强调协会质量监管地位,加强中小企业供应链产品质量管理,对接先进国际标准。建立中小企业质量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全链条质量技术支持,实现“一站式”服务。二是培育企业国际视野,提高协会组织海外业务水平,聘请专家为中小企业提供国际知识培训和市场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国内外优秀同行的动向,培养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实力。三是支持组织职业培训,鼓励协会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发掘最紧缺岗位并开展相关培训课程。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支持行业协会牵头筹办线上职业技能平台,并给予一定职业资质认证权限,提升职业人才认可度。四是推进技术分享,鼓励协会举办本行业宣传推介会、研讨会和交流会等,增加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接触机会,促成产学研合作,推广科研基础设施、专家共享模式,减轻企业研发压力。


引导企业重视“品牌效应”,加快产业升级。一是对标国际企业,通过与国际顶级客户合作,完成苛刻的交货要求,倒逼企业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借助示范和推进效应,逐步进入细分领域高端供应商行列。二是重视品牌培育,突破传统单一的传播模式,借助大众媒体、社交网络平台等提升品牌曝光度。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优先稳固国内市场,抓住“内循环”机遇,打造产品口碑。三是加快向新兴产业布局,摆脱我国较多企业的产品长期处于低端产业、依靠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的现状,引导新企业转向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错位发展,走产业高端化路线。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增加社会认同。一是树立隐形冠军企业榜样。引导社会舆论加大对具有专注精神、乐于追求产品极致的企业和企业家的宣传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树立“隐形冠军”企业标杆,鼓励广大企业主动开展对标。二是挖掘自主品牌文化内涵。根据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定位,探索适合品牌承载的中国文化元素,在宣传的过程中渲染中国特色,将文化好奇转化为品牌好感。三是提高“工匠”的社会认同。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引导更多的青年人走技能成才之路,让勤学苦练、深入钻研的职业形象深入人心,使职业技术人员得到充分尊重与认可。



来源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21年12月刊  作者:邱石 康萌越 张昕嫱 黄诗喆


暂无评论,等你抢沙发

  • 短信登录
  • 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还没有账号,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注册
已有账号, 立即登录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