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为大会作题为增进理解互信深化互学互鉴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主旨报告
9月27日,主题为“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的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口开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为大会作题为“增进理解互信、深化互学互鉴,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主旨报告。他明确指出,实现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的真正突破,离不开“智慧的道路”和“云计算技术平台”的支撑。
这看似平实的表述,实则点破了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当主流车企还在为“谁家的L2+更老司机”而内卷时,真正的竞赛已悄然升维。这不再是单辆车传感器和算力的“军备竞赛”,而是一场关于数据、协同与整体生态的“系统战争”,他的一席话,为喧嚣的自动驾驶赛场划下了一条新的起跑线。
大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一、 L2+普及下的天花板与幻觉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L2级辅助驾驶大规模普及,并向L3级跨越的前夜。头部车企如小鹏、华为、理想等,其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已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能力,让用户在某些场景下体验到了“自动驾驶”的雏形。
然而,从产品角度看,当前的“高级辅助驾驶”本质上仍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工具,其核心模式是“感知-决策-执行”的单车闭环。这带来了两个难以逾越的天花板:
感知瓶颈:无论车辆装备多少摄像头、雷达,其视野始终受限于物理位置。突如其来的“鬼探头”、复杂路口的遮挡盲区,仍是单车智能无法彻底解决的“长尾问题”。
认知瓶颈:车辆的决策算法基于大量数据训练,但它无法理解“为什么”。例如,它可能学会在 school zone 减速,但无法真正理解“这里有孩子,需要格外警惕”的社会化常识。
用户有时会觉得系统“像人一样聪明”,但这往往是一种“能力幻觉”。一旦遇到训练数据中未曾出现过的极端场景,系统就可能瞬间“失智”。因此,法律层面仍明确规定,驾驶员必须随时准备接管,责任主体是人。L2+的竞争,已接近单车智能在现有范式下的性能极限。
二、 万钢指出的“车-路-云”一体化路径
万钢主席的讲话,正是针对上述天花板开出的“药方”。其核心是构建一个 “车端、路端、云端”三位一体的协同系统,让自动驾驶从“个体户”变成“国家队”。
智慧道路:从“超级眼”到“交通协管员”
智慧道路的核心产品价值在于扩展感知边界和提供全局最优解。
全域感知网。通过在路口、路段部署的智能感知设备,构成一个连续的“上帝视角”。车辆不再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能主动从道路获取超视距信息(如前方一公里的事故、下一个红绿灯的配时),从而实现更平滑、高效的通行。
协同决策。道路设施可以扮演“交通协管员”的角色,向区域内的所有车辆广播统一指令(如协调车速通过绿波带、规划避让应急车辆的最优路径),从系统层面消除拥堵和潜在冲突。
云计算平台:从“经验仓库”到“集体大脑”
这才是实现自动驾驶能力持续进化的关键。其产品逻辑是构建一个数据驱动的飞轮:
数据采集(车端):每一辆上路的海量车辆,都是7x24小时不间断的“数据采集器”,尤其能捕获那些罕见的“角落案例”。
模型训练(云端):云端汇集所有数据,利用近乎无限的算力,训练更强大的自动驾驶AI大模型。这个过程不再是简单的规则优化,而是让模型从海量真实交互中“悟”出驾驶的底层逻辑,甚至涌现出处理未知场景的推理能力。
能力分发(车端):升级后的模型通过OTA瞬间部署到成千上万辆车上。这意味着,一辆车遇到的难题被解决,所有车都同时获得了这项经验。 自动驾驶系统由此具备了“集体学习”和自我迭代的能力。
“车-云闭环”的本质,是打造了一个可进化、可规模化的“群体智慧”系统。 它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商业化效率问题。
三、 从“功能”到“服务”,重新定义汽车
在“车-路-云”一体化的蓝图下,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将发生深刻变化:
产品定义重构:汽车将从一个“硬件产品”彻底转变为“移动的智能终端+数据节点+能源单元”。其价值不仅体现在驾驶性能上,更体现在它接入网络后能获得何种服务与能力。
竞争维度升级:行业的竞争将从硬件的“堆料”和软件的“单点体验”,转向 “生态协同能力” 的竞争。这包括与政府合作建设智慧道路的影响力、云端大模型的算法效能、数据运营的质量等。
商业模式创新:真正的L3/L4落地将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如按需使用的移动服务(MaaS)、基于驾驶数据的保险定制、以及车辆作为移动储能单元参与电网调节(V2G)等。汽车将从一项昂贵的固定资产,变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服务入口。
四、结语
万钢主席的讲话,如同一份清晰的产品路线图,指引行业穿越当前的技术迷雾。自动驾驶的下半场,不再是孤胆英雄式的技术冲刺,而是一场需要产业链上下通力协作的“团体赛”。未来的智能汽车,将不再是茫茫车海中的一座信息孤岛,而是融入一张庞大而有序的智能网络。当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云真正实现对话与协作,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驾驶员的解放,更是一场整个交通系统效率、安全与体验的深刻革命。这条路虽漫长,但方向已然明确,而中国凭借其强大的政策引导、市场规模和技术积累,正站在这场变革的最前沿。
暂无评论,等你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