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提出产业数字化应如何为企业数字化提供数字化基础服务 数字化监管职能以及数字化建设政策和指引的相关建议 供产业相关部门和企业参考
1引言
数字经济需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支撑,产业数字化需要企业数字化的支撑。从整体角度看,企业数字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产业数字化;从业态角度看,企业数字化也需要产业数字化的政策和指引。因此,企业数字化建设需要从产业视角和企业视角两个维度来进行定义,但目前除了金融、卫生等强监管行业对企业数字化建设提出了相关监管要求外,其他非强监管行业几乎没有对企业数字化建设进行有效推进和引导。同时,企业本身对数字化建设的意愿主要来自企业业务的需求,这两个因素的叠加使得我国仍有较大规模企业停留在信息化时代或半数字化状态且停滞不前,尤其是中小企业。这将严重影响我国产业数字化目标的实现,因为产业数字化建成的标志是绝大部分企业都完成数字化转型,而不是几家头部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就代表产业数字化完成。众所周知,关于航母阻拦索、隐身车漆、碳纤维鱼竿、顺丰无人机等“工业大摸底”就是典型的产业数字化不足导致的。产业数字化不仅能支撑数字经济,也为产业治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从现实来看,以企业视角来推动企业数字化的规模建设达不到效果,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企业所在业务领域不同对数字化建设的驱动力不同,如电子商务、物流相关企业已经高度数字化实现了数据驱动业务,而如传统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企业的数字化仍然停留在信息化的水平。第二,企业自身的战略需要驱动数字化建设,每个企业由于一把手或者管理层对数字化建设的认知不同,也会影响企业数字化建设推进。第三,企业数字化人才严重匮乏,数字化人才是业务与技术的综合型人才,这类人才高校是培养不出来的,同时社会上也几乎招不到,企业如果培养这类人才需要机制和时间。这就导致即使企业提出了数字化战略,但在具体落地的过程中进展缓慢。
所以以企业视角通过激发企业自身能动性来推进企业数字化大规模建设的影响因素较多、困难较大。因此需要产业主管部门提供一种可让所有企业都要遵循的规则来统一规划和推进产业数字化建设,同时还不能影响企业自身数字化建设的自主性。可参考如下:
第一,制定产业数据治理规范和制度,规范产业数据定义、范围、标准、安全等级、管理职责、权限等。由产业主管部门制定全国统一规范和制度,地方可在此基础上扩展该地方所需要增加的数据和管理细则。原则是跨地方共享的数据由产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仅在地方范围内使用的数据由地方参考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自己制定。
第二,建设可将所有企业连接起来的产业数字化的“高速公路”,并建议采用产业数据专网接入企业数字化系统,保障入网可信和企业数据安全,使企业数据的商用和政务管理隔离分开。
第三,建设产业数据治理平台,将产业所有企业数据经地方汇总至中央,实现产业整体的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能力,为实现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第四,从国家角度看企业数据也是一种安全资源,需要进行安全保护,因此要求企业数字化系统必须要具备“数据安全域”和数据安全能力。“数据安全域”指企业最核心的“命根子”数据存放区域,如配方、配比等要存放在“数据安全域”,要具备足够的安全管理能力,可通过DSMM进行评估验证。
第五,为企业提供“2个体系1个平台”的数字化建设指导和资源支持,即数字化建设体系、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数据管理系统平台。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资金等资源平台,帮助企业落地数字化建设。
无论产业数字化还是企业数字化,无论是统计分析、商务职能还是大数据、人工智能,都离不开高质量数据这个基础,也就是数据治理/管理是一切数字化应用的基础。以下将从数据治理/管理角度对产业数据治理架构和企业数据管理架构进行设计阐述。
2产业数据治理管控架构设计
(1)产业数据治理管控架构设计。产业数据治理管控架构的核心是数据标准的推行、与数据管理系统的联动以及对上报数据在分析、安全、质量和审计方面的全方位报告。协助建立产业政策制定、地方因地制宜调整与执行、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数据反馈、政策效果评估与优化的产业大管理流程闭环。其中划分了私域和公域,私域主要指国有企事业单位,可以提高数据治理管控力度和统一性,以达到提升产业数据质量的目的;公域主要指民营企业,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参考数据和主数据,在提高产业数据质量的同时丰富产业数据内容,使得产业主管部门可以全方位掌握产业整体发展情况。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治理管控架构 DGCM
(2)产业数据治理网络架构设计。产业数据治理涉及面广、数据量大且对数据安全要求高。因此建议从行政管理级别角度分为两级:
第一级为产业主管单位,即国家部委级如工信部;第二级为区域产业主管单位,即可按行政省份划分或者行政管理级别划分,如有直属企业的部委既是产业主管单位也是区域主管单位。这两个级别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为:
第一,产业主管单位负责国家级或行业级别的标准、指标和管理策略的制定与发布;区域主管单位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加“本区域特有”的标准、指标和管理策略。
第二,产业主管单位负责企业接入产业数据专网的注册,以及对公发布的标准、指标和管理策略;区域主管单位负责发布标准、指标和管理策略,以及收集企业上传的产业数据。
第三,区域主管单位负责具体的产业数据管理的监管、审计和相关的数据报告,并将报告上传;产业主管单位依据区域主管单位上报的数据报告内容再进行产业级整体分析,对产业数据治理做出新的指示,并形成新一轮的标准、指标和管理策略进行发布。另外,产业和区域主管单位都必须拥有数据安全域,用于存放和保护产业重要的核心数据。在网络通信上考虑到带宽性能和安全建议采用专线。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产业数据治理网络架构
3企业数字化建设架构设计
(1)数字化建设体系。企业数字化建设体系有两个核心目标:数字资产和数据交易。数字资产的目的是纳入财务报表,目前法律上还不具备,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明确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摘自2022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要做好准备。数据交易的目的是获利,可以是资金获利,也可以是资产获利。数字化建设体系共分为五个部分:数据架构、数据治理、生产经营、业务智能和数据协议。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数字化建设体系
(2)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是培养新型数字化人才,即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数字化人才。由于目前新型数字化人才高校没有针对性、成熟的专业,且社会招聘也是一人难求,因此需要企业从内部挖掘、培养数字化人才。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分为三个部分:数据治理培训、数据逻辑培训和业务逻辑培训。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
(3)数据管理系统平台。数据管理系统平台为企业展示了数字化建设系统所需的实用功能,为企业搭建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企业未来的数字资产交易和产业数字化整合/联盟提供预留扩展能力。另外,数字化离不开流程化,数字化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而决策需要通过流程化落地执行,完整的数据管理系统平台应满足“经营决策—任务执行—数据反馈再决策—调整再执行”的闭环流程。数据管理系统平台由实时数据处理(R)、数据批量抽取(E)、数据加载(L)、数据清洗转换(T)、数据应用(A)和数据服务(S)共6个部分组成,系统名称定为RELTAS。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
建议中小企业在建设数据管理系统平台时采用开源系统进行自研,原因有三点:第一,目前市面上数据管理相关的系统建设价格较高,且没有通用化产品基本上都需要定制开发。第二,上述相关数据管理系统均有开源软件,且培训内容十分丰富,对于中小企业数字化建设初期的数据管理需求基本上够用。第三,自研的灵活度较大,可随着企业发展的变化迅速变化,商业产品一般需要定制或等新版本上线,等待周期较长。
4结语
随着数字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数字化的建设速度需要跟上,产业数字化的规划和管理能力也需要与时俱进。产业数字化需要将产业整体看作一家“超级大公司”来经营,要将产业链条上的所有环节通过数字化整合到一起,而作为这个“超级大公司”的管理层需要看到这一变化并要有所行动。同时,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将得到普及,尽早建设数字化管理体系和系统有助于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第三次数字化浪潮(物联网和远程信息)来临时能够抢占先机,持续发展。
作者: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 李金龙
暂无评论,等你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