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数字化标准框架体系研究及实践

导语:构建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的总体原则完成体系架构设计并理清逻辑关系及内涵建立了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框架参考模型并以某研发型企业为例开展落地实践

一、引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机遇,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方兴未艾,数字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开启了一次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革命性意义的数字化转型,带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再造、经济结构重组和生活方式巨变。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面展开,通过数字技术与业务融合,深化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激发数据要素创新驱动潜能,建设提升数字时代生存和发展的新型能力,加速业务优化、创新与重构,创造、传递并获得新价值,助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标准建设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各类标准对明确数字化转型方向、赋能转型过程、发挥转型效能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同。如能力成熟度标准可指引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向;新一代网信技术标准可促进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应用;业务流程标准可助推企业业务流程高效运转;基础设施建设运维标准可促进互联互通;软件开发运维标准可赋能软件系统敏捷迭代升级;数据标准可促进数据资源安全共享利用,提升企业智能化决策水平;数字化产品标准可促进数字化产品孵化推广。


在此背景下,各企业的数字化标准建设迎来井喷式发展,但由于数字化领域的标准化需求众多、涉及领域广泛,如缺乏体系牵引,极易形成层次混乱、边界模糊、接口复杂的局面。因此,构建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成为企业首要的战略性工作,以更好地发挥各类数字化标准的基础引领作用。


本研究聚焦构建企业级数字化标准框架体系,通过对标数字化领域权威 TOGAF 企业架构理论,抽象提出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需聚焦的范围边界,随后借鉴国标《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GB/T 13016-2018)及《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GB/T 13017-2018)通用方法,提出了构建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的总体原则,完成体系架构设计,并理清逻辑关系及内涵,建立了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框架参考模型,形成了“理清范围边界—提出总体原则—搭建总体架构—细化界定框架—梳理标准明细”的体系建设路径,并以某研发型企业为例,开展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落地实践。


二、数字化标准体系的概念与现状


(一)体系的概念及意义


数字化标准体系是指为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确保技术、流程、数据、平台等各方面一致性、互操作性和高效性而建立的一套规范、规则和指导原则,是由一系列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通过构建全面先进的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可有效促进实现企业内各类数字化标准层次清晰、边界清楚、接口顺畅,并形成有机整体。该标准体系在标准建设中既能够自顶向下进行策划牵引,也能够自下而上进行征集归类。


(二)体系的现状与需求


由于数字化领域的标准化需求众多、涉及领域广,构建数字化标准体系成为系统性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首要基础战略性工作,标准体系对提升所属领域标准建设的系统性、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层面,为增强数字化相关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的科学性,2024 年 9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给出了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和建设内容等。


总体而言,上述工作主要针对细分领域或具体行业建立数字化标准框架体系,可有效指导牵引相关领域数字化标准建设,但在企业级数字化标准框架体系方面研究相对处于空白,缺乏跨行业通用且可完整覆盖数字化技术、管理及数字化应用的企业级数字化标准框架体系。


三、数字化标准体系范围与边界


数字化标准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范围涉及数字化技术、企业管理、标准化等多个领域,关联架构、流程、数据、人员等多个对象,覆盖设计、制造、试验、运维等多个过程。因此,理清体系范围边界就成为首要问题。本 研 究 在 TOGAF企业架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抽象确定体系的范围边界,并同时提升体系跨行业通用性。


图 1 TOGAF 企业架构框架大纲


TOGAF 企业架构理论是全球广泛采用的跨行业、开放企业架构框架(图 1),其核心由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组成。其中,业务架构用于明确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和业务目标,为整个架构设计奠定基础;数据架构用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理清企业的数据资产;应用架构负责规划应用系统的功能,以满足业务需要;技术架构则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持,保障系统稳定运行。通过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的协同设计,实现企业业务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以企业架构促进业务和技术的统筹规划与有效衔接,已成为各行业数字化管理方面通用的方法论。


本研究首先将数字化标准体系所需支撑的范围分为数字化本体范畴和数字化赋能应用两部分。其中,数字化本体范畴对应通用数字化管理,可以将 TOGAF 企业构架中的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进一步抽象为架构、流程、数据、应用、网络、设备六个数字化通用管理对象的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具备跨行业通用性;而数字化赋能应用对应各企业具体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具有行业差异性,需根据企业业务进行细化调整。


四、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总体原则。


一是覆盖全面原则。标准体系以覆盖企业级数字化管理所涉及的架构、流程、数据、应用、网络、设备六个通用管理对象为基础,并拓展至数字化赋能应用。标准体系的子体系规划需回归数字化管理业务本质,除与各企业自身业务密切相关的板块外,整体架构基本稳定实现行业通用,确保体系有效适用。


二是协调匹配原则。标准体系设计需强化与上级及相关体系的协调匹配,在标准体系总体牵引下,围绕相关标准化需求合理规划具体的标准化项目,确保纳入体系的各级标准协调匹配,符合科研生产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升标准的先进性、可行性和适用性;同时适应开展国际、国内合作的需求,通过孵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发挥产业链的牵引辐射作用。


三是开放兼容原则。对新兴技术和基础网信设施等领域,标准体系应最大限度地纳入现有的、适用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同时可将本企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的各类设计规范、模板及指南纳入,构建开放兼容的标准体系。


四是先进合理原则。数字化标准体系构建应注重系统策划,对外积极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对内充分发挥企业内各下属单位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强化数字技术与企业科研生产主业融合,确保体系内容反映数字化领域的最新成果并体现未来发展需求,实现标准分类与设置的科学合理。


五、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架构设计


聚焦企业级数字化管理所涉及的架构、流程、数据、应用、网络、设备六个通用管理对象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及相关数字化赋能应用,规划布局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结构,包括共性基础标准(A)、架构流程管理标准(B)、建设运维管理标准(C)、数据管理与治理标准(D)、安全与保密管理标准(E)、业务场景应用标准(F)、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标准(G)7个子体系。各子体系的组成逻辑关系如图 2 所示,其具体内涵如下。


图 2 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结构


第一,子体系 A-E 属数字化本体范畴。聚焦企业数字化管理自身的标准化需求,该类子体系的标准层级涉及外部导入的各类成熟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共性基础标准(A)位于标准体系底部,起基础支撑作用;架构流程管理标准(B)、建设运维管理标准(C)是数字化建设主体,贯穿架构、流程、应用、设备、网络五个管理对象建设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子体系数据管理与治理标准(D)、安全与保密管理标准(E),贯穿架构流程管理和建设运维管理全过程,分列左右。


第二,子体系 F、G 属数字化赋能应用。聚焦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企业核心主业,并引领产业链相关标准化需求,该类子体系标准层级涉及企业标准和对外输出的各类外部标准。业务场景应用标准(F)聚焦业务与数字化融合场景的标准化需求(需按企业特性调整),属产业数字化范畴。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标准(G)聚焦企业对外交付数字样机和数字化产品的标准化需求,具备跨行业通用性,属数字产业化范畴。


六、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内容


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是开放动态、相对稳定的有机系统,将各子体系细分形成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参考模型(图 3),除了业务场景应用、业务管理数据标准和数字化产品标准与企业自身的业务有关,需依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外(包括删减、增补或整合标准体系内容),其他板块具备跨行业通用性,确保体系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图 3 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参考模型)


(一)共性基础标准


主要包括术语符号标准、总体架构标准、通用支撑及关键技术标准、数字化评价标准等,支撑体系其他部分,属于基础性、全局性标准。


其中,术语符号标准主要用于统一数字化体系建设相关概念,便于准确理解术语的内涵和外延,为其他部分标准制定和数字化体系建设开展提供基础支撑。


总体架构标准主要规范数字化体系建设相关对象的逻辑关系,帮助各方认识和理解体系建设相关对象、边界、各部分的层级关系和内在联系。例如,数字化标准框架体系、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网络安全架构等,作为后续体系建设的参考及管控基准。


通用支撑及关键技术标准主要为外部先进标准导入和贯彻接口,规范系统工程、建模与仿真、大数据、元模型、软件开发等通用支撑技术及人工智能、大模型、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标准在体系建设中的运用,需结合数字化体系建设情况,加强外部标准的分析和采用。


数字化评价标准主要规定数字化体系建设能力成熟度模型、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程序、评价方法要求等,以系统、客观地反映数字化能力状况,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和进展,帮助确定当前的数字化程度,指导未来改进和发展方向,以便更好地强化、优化数字化应用与创新能力。


(二)架构流程管理标准


主要包括企业级架构设计规范、应用级架构设计规范、业务流程设计规范等,是指导和管理企业建立和管理架构流程所遵循的要求,确保数字化转型可支撑业务发展。


其中,企业级架构设计规范主要规定企业级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网络安全架构等总体设计要求及规范,为相关企业级架构设计、应用和管控等提供指导。


应用级架构设计规范主要规定各数字化建设项目的应用级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网络安全架构等设计要求及规范,为相关应用级架构设计、落实架构管控要求等提供指导。


业务流程设计规范主要规定业务流程设计、优化改进等相关要求和规范,为相关业务流程构建提供指导。


(三)建设运维管理标准


主要包括可信网信基础设施建设运维标准、应用系统建设运维标准等,以贯彻落实已有成熟标准为主,通过规范企业内或协作单位建设运维全过程,以满足用户和相关法规要求,确保提供稳定、可靠且高效的可信环境和好用易用的应用信息系统。


其中,基础网信设施建设运维标准主要规定基础网信设施建设运维所需遵循的计算存储、通信网络、安全保密等要求,确保提供稳定、可靠且高效的可信环境,该部分标准主要贯彻已有标准,规范企业内或协作单位在基础网信设施的选型、建设和运维的过程管理。


应用系统建设运维标准主要规定软件平台产品及工具软件等的质量、功能、性能、安全性、互操作性、可用性等方面的要求和技术规范,该部分标准主要贯彻已有标准,规范企业内或协作单位在开发软件平台选型、开发、测试、部署和运维的过程中满足用户和相关法规要求。


(四)数据管理与治理标准


本子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旨在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互操作性,贯穿架构流程管理和建设运维管理全过程,包括提供数据管理共性支撑的数据资源基础标准、覆盖数据从采集到应用生存周期的数据管理标准、覆盖职能管理主题数据域的业务管理数据标准。


其中,数据资源基础标准主要包括数据分类和编码标准、元数据标准、主数据标准、数据资产管理标准、数据质量标准等,为数据管理与治理提供基础支撑。


数据管理标准主要规定数据生存周期全过程。数据建模与设计标准主要确保数据模型满足业务需求,提供统一设计原则、可交付成果及命名规则等。


数据汇聚与治理标准主要确保数据有效集成、统一管理,以及通过数据标准、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监控等手段提升数据质量和安全性。


数据分析与应用标准主要规范数据分析流程、方法和技术应用,确保数据分析结果准确、可靠,并为业务决策提供支持。


业务管理数据标准主要规定业务领域相关数据主题域内的数据定义、数据交换规范及数据模型等标准,以确保业务数据在不同组织间共享具有互操作性和可重复性。以某研发型企业为例,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数据域的数据标准,如跨行业使用需根据本企业数据主题域调整。


(五)安全与保密管理标准


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管理规范、系统安全管理规范、数据安全保密标准等,旨在确保企业信息资产安全,防范潜在的风险和威胁,涵盖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保密等方面,贯穿架构流程管理和建设运维管理全过程,旨在确保企业信息资产的安全,防范潜在的风险和威胁。


其中,网络安全管理规范主要规定网络安全管理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包括加密技术、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网络安全技术标准。系统安全管理规范主要规定系统安全管理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标准、云安全标准、应用安全标准、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等。


数据安全保密标准主要规定数据安全和保密管理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包括数据密码保护、数据分类分级、数据脱敏脱密、数据安全传输等数据安全标准。


(六)业务场景应用标准


业务场景应用标准可根据各企业核心业务主业进行细分,以某研发型企业为例,聚焦企业科研生产的过程数字化,涵盖数字设计、数字试验、智能制造、数字运维四大业务场景,主要解决数字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所产生的标准化需求。


其中,数字设计标准主要包括数字化协同设计标准、数字化建模标准、数值计算及仿真分析标准等,为采用数字化手段赋能研发设计业务场景提供基础支撑。


数字试验标准主要包括试验运行与控制标准、试验设计验证标准、试验结果与数据交付管理标准等,为采用数字化手段赋能试验过程提供基础支撑。


智能制造标准主要包括产线规划与设计标准、工艺与制造装备设计标准、生产运营管控标准、测试与验证标准、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等,为采用数字化手段赋能智能制造业务场景提供基础支撑。


数字运维标准主要包括数字化运维标准、远程数字化保障标准、数字化退役标准等,为采用数字化手段赋能设备设施运维、维修保障及退役等业务场景提供基础支撑。


(七)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标准


主要包括产品数字化通用技术标准、产品数字样机标准、数字化产品标准等。聚焦产品数字化,为对外提供的数字化产品及服务建立有关标准,标准层级涉及集团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等外部标准(孵化期也可为单位内部企标),以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提高数字产业化水平。


其中,产品数字化通用技术标准主要规定数字孪生通用要求,覆盖设计数字样机、制造数字样机、交付数字样机等通用技术要求。


产品数字样机标准主要包括产品数字样机分类与交互标准、产品数字样机开发标准、产品数字样机管理标准等。产品数字样机分类与交互标准用于明确数字模型的分类体系及各类模型之间的交互要求等,确保模型的通用性、有效性、互操作性、权威性等,支撑模型跨阶段一致传递。产品数字样机开发标准规定设计数字样机、制造数字样机、交付数字样机等数字模型的应用场景、目的与功能、组成要素与描述要求、开发方法等。


产品数字样机管理标准提出通用的模型开发、校验、交付、检查、维护等要求,规定有关的角色职责、过程活动规则、文档编写要求等,提高数字模型的可信性和质量。数字化产品标准主要为提升企业交付数字化产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数字化产品标准以产品进行归类,根据企业具体的数字化产品供货范围动态调整。


七、数字化标准体系的实施


企业标准建设应以数字化标准体系为指引,并坚持“统筹规划、架构牵引、急用先行、动态演进”的原则,通过细化梳理明细表的方式开展体系构建、运行、评价和改进,实现“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闭环。在此过程中,企业需在管理层面上建立强化部门间工作协同的机制,在技术层面上细化标准明细表格式规范。


(一)强化工作协同机制


体系构建需充分发挥企业数字化主管部门和标准化主管部门的业务协同作用,将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纳入本单位标准管理体系统筹管理。以某研发型企业为例,数字化标准体系的落地闭环管理机制如图 4 所示,总体分为发布指南、需求征集、立项评审、标准研发、标准审查、标准实施等环节。


图 4 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落地闭环管理机制


数字化主管部门以数字化标准体系为牵引,通过渐进细化更新标准明细表的方式,于每年第四季度结合本企业数字化标准项目实施情况及数字化发展需求,组织策划形成下一年《数字化标准工作指南表》(表 1)提交标准化管理部门,次年年初由标准化管理部门统筹开展本单位标准年度需求征集。


表 1 年度数字化标准工作指南表(节选)


立项评审以标准体系为牵引,总体统筹更新标准明细表,安排开展年度标准研制,组织成立跨部门标准编制组研发标准。数字化管理部门通过参加年度立项评审和过程单项标准审查,实现数字化领域标准建设的总体架构管控。完成标准研制后,由业务管理部门批准监督实施,实现标准要求的落地。根据标准实施情况,滚动策划发布下一年度标准指南,以推动体系建设、运行和改进工作。


(二)细化标准明细表格式规范


基于本研究所建立的数字化标准框架体系为牵引,企业可匹配构建各子体系技术工作组,自顶向下策划和自下而上征集相结合,以明细表的形式,推动体系下标准的构建和运行管控。


表2 核动力数字化标准体系标准明细表(示例)


首先,企业需规范数字化标准体系明细表的格式(表 2),应包含序号、一级分类、体系代码、末级分类、标准名称、标准编号 / 计划编号、对应外部标准号、标准层级、提出部门、责任部门、状态等字段,方便后续体系论证、任务统筹跟踪,是确保体系系统性、整体性的关键。


其次,企业需建立数字化标准体系的末级分类编码规则。每一类标准均有唯一的体系末级分类代码。体系代码应能反映该标准在体系内的位置及与其他标准的关系。末级分类对应本标准框架体系所提出的数字化标准体系框架(图 3)中最末端的分类。末级分类编码规则见图 5。


如表 2 所示,体系代码 D0301 中,D 为本框架中 D 数据管理与治理标准子体系代号,03是该子体系下第 3 个子类业务管理数据标准代号,01 是该子类下第一类人力资源管理数据标准的代号,每一类内可以是一个标准也可以是多个标准。通过规范数字化标准体系的明细表格式,并建立末级分类编码规则,技术上支撑体系层次清晰和过程管理。


八、结语


为强化企业数字化标准顶层架构牵引能力,本研究对标 TOGAF 企业架构理论,从数字化底层业务逻辑出发,理清了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所需覆盖的标准化对象的范围边界,提出了体系构建总体原则,建立了体系总体架构和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参考模型,并梳理了子体系逻辑关系及内涵,形成了“理清范围边界—提出总体原则—搭建总体架构—细化界定框架—梳理标准明细”的体系建设路径,从管理上和技术上明确了数字化标准体系落地所需的工作协同机制、工作流程及编码规则等。本研究构建的企业级数字化标准体系框架对企业科学开展标准顶层设计,牵引企业数字化领域的标准建设,系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



原文刊载于《数字化转型》2025 年第 5 期 作者:高世卿 唐晨 肖聪 李娜 范翔宇


暂无评论,等你抢沙发

  • 短信登录
  • 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还没有账号,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注册
已有账号, 立即登录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