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福建专精特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并提出若干措施为进一步推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全球工业经济正在加速向数字经济转型,制造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正确选择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以低碳绿色的方式推进转型进程,仍然是企业亟须解决的难题。随着近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密集部署,国家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程度提高了。
政府工作报告(2022)提出要在资金、人才和孵化平台的搭建方面给予支持,着力培养专精特新企业,以此增强我国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通过数据生产要素,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重构生产运营模式、创新商业协作方式。数字化转型作为制造企业重塑核心竞争力的新型武器,能引领企业经济动能转换,帮助企业提质、降本和增效。
制造企业需要合理利用“数智”技术,控制各项资源,有规划、有梯度地进行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创新升级。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识逐渐觉醒,并能积极将数字技术融入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专精特新制造作为优质实体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还存在若干问题,影响了企业的转型进度与质量,需要政府部门开展系统战略谋划,以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度。
1 专精特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概述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企业变革和创新的措施,主要包括业务模式的转型、组织架构的变革、企业文化的创新等。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设计研发、加工生产、运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的改革活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先将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的全过程转化成物理数据信息,再将该数据信息转化为虚拟形态数字,并以此打通数据的共享和流动,实现数字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指出,智能制造贯穿于各个生产环节,是具有自动感知、自动决策、自动执行与适应功能的新型智能生产方式。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强调自主创新能力,需要率先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并通过将数字化技术工具融入业务中,提高管理效率、规范运营、创新流程,加速产业链协同。
2 福建专精特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2.1 调研基本情况
2023年3—6月,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和电子问卷的形式,调研了福建地区的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共发放74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7份,问卷有效率为:90.54%。样本包括福建省(9个市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具有一定代表性。参与调研的企业,8家新能源、新材料(11.94%),7家生物医药(10.45%),5家高端设备(7.46%),5家纺织业、服饰业(7.46%),7家农副食品加工业(10.45%),2家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99%),3家木制家具制造业(4.47%),1家化学制品制造业(1.49%),2家造纸和纸制品业(2.99%),27家其他食品制造企业等(40.30%)。规模500人以上的17家(25.37%),规模201~500人的19家(28.36%),规模100~200人的11家(16.42%),规模100人以内的20家(29.85%)。企业经营年限,10年以上的46家(68.66%),5~10年的14家(20.89%),3~5年的5家(7.46%),3年以下的2家(2.99%)。
2.2 福建专精特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此次调研中,30家企业刚参与转型,占比44.78%,23家处于转型适应期,占比34.33%,5家转型受阻,占比7.46%,9家转型成功,占比13.43%。通过数据交叉分析发现:规模500人以上且经营年限10年以上的企业,25%转型成功,56%处于转型适应期;规模201~500人且经营年限10年以上的企业,7%的转型成功,33%的处于转型适应期;规模100人以下且经营年限在5~10年的企业,71%的刚开始转型;规模100人以内的企业,经营年限10年以上,33%的转型受阻,经营年限3~5年,50%的转型受阻(见图1)。
图1 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度
针对企业转型状态调查,7.46%的企业转型顺利,55.22%的转型遇到困难且能解决,34.33%的转型需要第三方帮助,2.99%的转型困难无法解决。通过数据交叉分析发现:转型顺利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福州(10%)、厦门(11%)、龙岩(17%);转型遇到困难且能解决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莆田(100%)、宁德(100%)、南平(100%)、平潭(83%)、福州(63%)、厦门(33%)、泉州(33%);转型需要第三方帮助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漳州(100%)、龙岩(83%)、泉州(50%)、厦门(44%)、福州(27%)、平潭地区(17%);转型困难无法解决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厦门(11%)和泉州地区(17%)。见图2。
图2 企业数字化转型状态
针对以上现象,需要当地政府部门根据企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台帮扶政策,增强企业转型信心,帮助企业转型成功。
3 福建专精特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
3.1 数字化转型缺乏系统规划
企业数字化转型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需要进行系统地规划和部署才能提高企业转型的成功率。
在此次调研中,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难点,42家企业表示战略缺位(62.69%),32家企业表示成效难现(47.76%),24家企业表示领导转型目标不确定(35.82%)。针对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23家企业表示缺乏战略层谋划(34.33%),16家企业表示商业模式没有创新(23.88%)。
研究表明:部分专精特新制造企业缺乏系统规划,领导层对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不够坚定,企业转型进度无法持续推进,造成规划与落地存在一定差距。
3.2 传统制造设备数据应用转化困难
数据作为特殊的生产要素,在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推动了新思维的形成、创新了管理与服务模式。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较为复杂,每一道工序都会涉及数据的产生、使用、传输和存储。制造企业设备繁多,生产流程、管理模式不尽相同,数据的记录标准和格式存在差异,难以做到数据的兼容和统一,无法转化为有效的数据资源。
此次调查中,34家企业表示转型难以深入(50.75%),38家企业表示系统平台互通难度大(56.72%),27家企业表示推广复用成本高(40.30%),36家企业表示设备数字化改造难度大(53.73%),32家企业表示企业数据红利难释放(47.76%)。
研究表明:部分专精特新制造企业数据挖掘能力不足,导致传统制造设备数据向实际应用转化困难,无法实现数字化生产和统筹管理。
3.3 员工数字化能力不匹配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需要基础平台体系的建设,需要IT技术人员的专业支撑,需要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而这些因素,都需要人才驱动。此次调研中,48家企业表示需要政策支持数字化人才的引进(71.64%),54家企业希望搭建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80.60%),50家企业表示需要加大数字化转型的培训力度(74.63%)。
研究表明:部分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员工数字化能力不够,不能正确理解和认同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企业组织架构的不合理,缺少员工数字化能力提升机制;企业绩效考核方式不合理,无法将数字化能力与员工的升职、提薪等个人利益相结合,无法推进全员参与转型的进度。
3.4 数字化转型资金保障不充分
管理层对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意识,影响企业资金的使用或调度,若资金使用不合理,将会延缓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度。针对持续参与数字化转型的意愿,40家企业表示会持续低碳绿色转型(59.70%),21家企业表示根据资金情况决定(31.34%),6家企业表示资金不足先暂停、观望或放弃转型(8.96%)。
研究表明:部分专精特新制造企业担心转型效益无法显现,资金链断裂(破产),导致企业无法可持续发展;部分企业因资金不足,选择停止转型、等待观望。因此,针对政府扶持的内容,36家企业表示希望加大低息资金支持(53.73%)。
3.5 数字化系统数据存在安全隐患
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被融合到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为了适应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参与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而在转型过程中,平台数据的传递风险,系统数据的储存风险也逐渐显露。此次调查中,9家企业表示数字化信息安全保障缺失(28.36%),35家企业表示需要加强数字信息安全管理(52.24%)。
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处于观望和停滞状态的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存在数据安全风险或已出现数据泄露的情况。为了加快推进福建制造企业转型的进程,降低企业数字安全风险已迫在眉睫。
4 福建专精特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4.1 落实“一把手”工程,实施系统规划
为了顺利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企业在转型之前,需要做好系统规划。包括评估转型的经济价值,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创新研发、生产、销售、供应、管理的流程。在此次调研中,40家企业建议调整组织架构、完善流程机制(59.70%),22家企业建议重构商业模式(32.84%)。
福建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应按照如下内容进行系统规划。一是落实“一把手”工程,企业领导应该具备明确而坚定的数字化转型目标;二是营造良好的数字化转型氛围,在思想意识和认知方面,引导员工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变被动转型为主动;三是财务部门应结合转型进程,做好详细的财务规划,主要包括资金支出计划、投资计划、融资计划、经营决策计划、税收优惠申请计划等,保障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需求;四是企业组织内部员工共同协作分工,保障企业数字化转型顺利进行;结合企业转型实际情况,变革和重构商业模式、产品设计与研发模式、生产与运营模式等,促进转型效益显现;五是配套员工激励机制,提高对数字技术人才、数字应用和管理人才的奖励力度,让每个员工都能真正地释放自己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4.2 引进数字化人才,突破传统设备数据应用转化难题
数据作为数字化的重要生产要素,数字化转型能达到深度和广度由数据的质量、数字化能力和效果决定。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先连接生产制造各个环节的设备,在制造过程中观测实时数据变化、收集并整理设备数据、转化数据、储存数据、分析数据,为ERP业务系统提供数据基础。企业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吸收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并运用到研发、生产、管理过程中,并创新生产、管理和业务模式[7]。为了突破设备数据应用转化难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加大推动数字化人才的“引育”工作。包括:鼓励国内院校注重数字化学术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鼓励海外优秀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回国,打造“数字经济”人才聚集地。
4.3 加大数字化培训,助力数字人才建设
数字化转型涉及企业各个部门的业务,需要员工掌握数字化处理技术,以数据为基础,构建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创新平台。福建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应分层次培训员工,包括高层领导、管理人员、数据科学家、技术人员、基层生产人员及行政管理员工。通过数字化专业培训,让所有员工具备数字化能力和数字化转型的共同目标,加强企业文化培训提高员工的认知和思想转变,主动迎接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主动应变、求变,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素养。
4.4 发挥政府职能,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企业数字化转型涉及平台技术研发、数据挖掘与分析、设备升级改造等,都需要资金持续投入。企业需要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保障企业转型顺利进行。当地财政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持续强化资金保障水平,加大资金统筹力度,积极为企业争取国家、省市地方配套扶持资金,落实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保障。银行信贷机构需要设置数字化转型专项融资资金,帮助当地专精特新制造企业低成本实现“智改数转”。
4.5 联动高校和服务机构,加强数字信息安全管理
在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制造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被赋予数据化,企业数据安全管理能力,将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在此次调研中,53家企业表示需要加强企业数据治理(79.10%),体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信息安全防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应加强数据安全意识,应从设计、研发、生产、管理、运营方面,保障数据的计算安全、传输安全和存储安全。
为了加强企业数字信息安全的管理,福建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聘请数字技术服务团队,对现有业务流程、系统平台构造进行专业梳理,从源头规避数据信息风险;二是企业重构内控管理体系,完善组织架构和岗位配置,落实管理层、监督层、执行层之间的责任界定内容和动态协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规避数据信息风险;三是企业聘用高校数字化专业人才,以课题的形式进行专项研究,帮助企业建设数据安全体系,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数据系统整理归类,按照实际应用场景建设数据库,从数据储存方面,规避数据信息泄露风险。
5 结论
专精特新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产业整合及协同发展。专精特新制造企业需要加快推进转型步伐,落实转型每个阶段的任务,做好系统战略规划、解决数据转化难题、加大员工数字化能力培训,落实转型资金保障、加强数据信息安全管理等。真正引领数字技术,发挥数据价值,实现降本、增效、提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原文刊载于《福建轻纺》2023年11月 作者:雷光美
暂无评论,等你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