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强势崛起的四把钥匙之“福利保障”

导语:几年前出差去德国出发前朋友还专门委托带一套德国生产的厨房刀具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假如你生活在十九世纪后期的英国正好看见印有Made in Gremany的商品你一定要弃而远之因为那是稀烂的代名词

如今德国制造的产品,代表着品质。只要商品上印有“Made in Germany”,消费者就用的放心。几年前出差去德国,出发前,朋友还专门委托带一套德国生产的厨房刀具,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假如你生活在十九世纪后期的英国,正好看见印有“Made in Gremany”的商品,你一定要弃而远之。因为那是“稀烂”的代名词。



十九世纪中后期,在德皇威廉一世、铁血宰相俾斯麦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工人福利得到保障,与雇主之间的矛盾得到极大缓解,工人劳动生产的积极性被释放。此时正好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地处欧洲中部的德国,具备极佳的工业生产和贸易条件,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而在完成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改革后,德国紧紧抓住了这次机会,用几十年的埋头苦干,让德国工业在欧洲强势崛起。


然而德国工业快速崛起,制造能力很强,但创新能力却很差,工业生产依赖于剽窃他国品牌和科研成果,如英国的刀具、意大利的皮鞋、法国的服装,德国是想抄谁,就抄谁,地地道道的“山寨大国”,赤裸裸的“流氓国家”。


面对如此境况,1887年4月23日,英国通过《商品法》,要求德国产品进入英国,必须打上“德国制造”的标签。在当时,“Made in Germany”是在清楚的提醒你,这是德国产品,山寨货,不要买!


对英国人这种做法,无可厚非,毕竟要尊重原创成果,但如果时间再向前退几十年,回到十九世纪初,我们会看到一个脆弱的德国工业。彼时,欧洲霸主英国刚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洗礼,生产力实现大幅提升,在欧洲以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论强势开道,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先发优势,试图用看不见的手阴谋掌控德国经济。


如今眼见德国工业强势崛起,却不干了,反自由贸易而行之,借用《商品法》打压涌入的德国商品,试图困住新生的德意志工业。


正应验了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年讲的那句话:“当一个人登上高峰,就会把他使用过的梯子一脚踢开,免得有别人跟着爬上来。”而他指出,德国要摆脱被先进国掠夺的命运,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工业化强国之路。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19世纪的欧洲,是世界上经济和政治高度最活跃的地区。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洗礼,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的生产力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和国家,当仁不让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而此时的德国,直到19世纪初,80%的人口仍从事农业,离工业化国家还有慢慢长路要走。但德国却注视着英国,研究着英国的工业发展之路。


当1802年英国颁布保护童工的法案后,德国社会也就这个问题进行商讨。德国错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不是第一个迈入工业化的国家,但却是第一个颁布社会保险法的国家,为实现工业化,德国研究并学习英国,时刻准备着,为下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未雨绸缪。


1834年,为把德国境内大部分邦国结成一个紧密的贸易和经济区域,以普鲁士为首的38个邦国共同组建了意志关税同盟,跨越了德国走向经济和政治统一的重要步骤,也促进了19世纪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在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之后,德国工业革命开始步入正轨,并迅速发展。而在1848年爆发的农民革命使得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转化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农民得到了人身自由,他们于是可以进入城市里的工厂劳作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这场革命首先从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开始,机械织机很快代替了手工织机。此后普鲁士又开始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备力量的发展十分迅速。又因为大力修建铁路,使得分裂的德意志帝国恢复交流,这给德国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19世纪70年代初就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19 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德国无缝衔接,迅速开启新一轮工业化进程,然而当时由于劳工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资本家为赚取更多的利润,而不断用各种方式压榨劳工,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加之1857 年的经济危机,导致德国社会的失业率激增。


俾斯麦很快开始意识到劳工问题的严重性,多次与社会党领袖拉萨尔进行交流了解社会问题,并且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劳工问题的委员会。然而由于当时德国社会还不稳定,劳工问题一再被搁置。


俾斯麦


直到1871年德意志帝国统一后,俾斯麦成为帝国第一任总理。他开始真正着力改善劳动者处境,将社会保障制度纳入国家立法体系。最早被提出的《意外保险法》揭开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序幕,工业企业实行强制保险制度。


俾斯麦执政时期提出了三项保险制度:《工伤事故保险法》、《疾病保险法》和《老年和残废保险法》。这三项法规也成为构成德国社会保险体系的三个重要支柱。


这三项保障制度具有系统性,完善性,为社会多种情况下需要保险的人们提供了全面细致的参考。而且几乎涵盖了全部的劳动人口。另一方面,这项法案还具有强制性,增加了社保制度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使贫困人口得到救助,社会免于受到动荡。


这些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实施,最初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特别是工人与雇主之间的矛盾,维持国家安定,但它的影响远不止这些。首先,社会保障制度给予了劳工参加工厂管理的共同决定权,这就使得劳资关系得到协调,给工人阶级带来了安全感,极大地促进了工人投入生产的热情。


其次是工人阶级意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不再追求以斗争的形式推翻资本阶级,而是去寻求一种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防止了整个社会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为德国工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重要的是,这种社会保障制度还给德国带来了大批的移民劳工,这些移民的涌入带来了劳动力,使得德国的经济能够迅猛发展。


1871年到1894年,被称为德国“工业与经济增长年”,各种合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鲁尔区成为整个欧洲最重要的工业中心。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契机,让统一的德国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使德国的经济出现了跳跃性的发展,迅速实现了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19世纪初,德国有80%的人口从事农业,到世纪末,这一比例下降到20%,德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一个世界一流强国。1896年,英国人惊奇地发现:“身上的衣服是德国缝制的,少女们周末穿的漂亮披风与上衣来自德国。


更让人吃惊的是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产自德国,如孩子们的玩具、童话书,厨房用品、排水管、收音机、纸张、铅笔,就连周末歌剧院里上演的歌剧也是德国人创作的,演员无一例外是德国人。”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酸、碱等基本化学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1900年,世界所用染料的80%出自德国,德国在各种精密化工生产中都走在前面。德国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比英法等国要快3到5年,于是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


19世纪中后期,借着统一的东风,德国及时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契机,德出现了经济跳跃性的发展,迅速实现了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而到1913年,它已经超过英、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下一篇我们将谈到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德国工业强势崛起的四把“钥匙”之创新体系,请持续关注。

本文为网站原创投稿文章,如需要转载,请联系editor@xingongye.cn。如已是授权合作媒体,请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暂无评论,等你抢沙发

  • 短信登录
  • 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还没有账号,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注册
已有账号, 立即登录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