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导语: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邀请四位专家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本期嘉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研究员 李 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鹏飞

赛迪集团总经理、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 秦海林

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古堂生


主持人


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 孙世芳


制造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完整产业体系、最完善产业配套的制造业大国和最主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但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邀请四位专家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提振企业信心,增强制造业新动能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制造业的扶持政策,重视程度、支持力度明显提高,效果如何?


李鹏飞: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是制造业新动能不断增强,装备和高技术产业引领增长。2020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比上年分别增长10.8%、16.4%,是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2.6倍、4倍。今年一季度,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9.9%、31.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7%、12.3%,增速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板块。二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取得新进展,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先进产能比重不断提高。2019年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47.1%,比2016年提高6.5个百分点。三是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推进。通过各方努力,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已广泛融入制造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等各环节。截至去年,全国建成70多个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的数量达到4000万套,工业APP突破25万个。


古堂生:我国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2016年以来,包括“营改增”、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优惠、研发费加计扣除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频繁向制造企业倾斜,对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减轻企业负担、缓解研发压力、消除疫情不利影响、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和激励了制造业企业加大投入资金开展技术研发、加快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以玉柴为例,2020年玉柴集团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所得税约2888万元。对于这些因享受税费优惠节约的资金,玉柴集团主要用于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和行业专家以及提高技术人员薪酬等,为缓解企业资金“瓶颈”,加快“卡脖子”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做精做强做专发动机主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挥独特优势,加快融合发展步伐


主持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有赖于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制造业企业如何攻坚发力,加快从低成本竞争优势向高质量、高适用性优势转变?


李艳:制造企业应以产品创新、品质提升、价值增值为目标,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创新发展,包括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二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多数传统领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先从“上云”开始,逐步将自身业务功能与云平台整合,降低信息化成本,促进数据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三是促进绿色发展,将绿色供应链的理念贯穿于生产的全流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四是坚持品质优先,始终坚守产品质量的底线,树立良好企业信誉和形象,以优质带动优价,以一流品质赢得客户和市场竞争。五是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中小企业要致力于成长为长期专注于产业链细分产品领域,生产技术或工艺领先的“专精特新”型企业或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单项冠军。


李鹏飞:企业活力迸发是产业竞争力强大的源泉,制造业企业要在创新创造、质量提升、品牌创建、资源整合等方面发力攻坚,加快从低成本竞争优势向高质量、高适用性优势转变。


第一,要抢抓政策机遇,持续增加创新投入。第二,善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持之以恒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第一的意识和质量先行的价值理念,不断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第三,放眼长远持久用力,面向世界创建中国品牌。在强化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引领行业产品潮流的同时,以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商业价值观为内核,面向世界打造中国品牌。第四,树立全球视野,在世界范围内整合产业生态资源。要坚定信心,坚持从全球视野谋划,世界范围布局,不断提高产业生态主导力。


秦海林:发挥不同规模、各种类型市场主体的独特优势,发挥示范效应,带动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融合发展步伐。一是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支持与推动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链推动者作用,在技术、产品、服务等领域持续创新突破,深化与配套服务企业协同,引领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端跃升。二是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示范效应。推动行业领军企业发展专业化服务,提供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三是激活专精特色融合发展活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模式创新,在细分领域培育优势,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激活与推动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古堂生: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一是要加快智能化工厂建设,通过注入精益管理理念和实现端到端的数字化工程管理、生产执行系统与核心业务系统集成,大幅缩短生产周期,实现生产优化和产品优化。二是优化供应链,建立实时的、增值的供应链网络,确保采购到交付的集成性与控制性、目视化,提升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三是优化销售和售后服务,加强销售和售后管理的效率,对客户信息、售后服务信息进行统一,确保公司营收增长,加快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四是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为企业生产、运行、服务提供决策与诊断。五是创新商业模式,使大规模生产转变为更加个性化的定制生产与服务。


解决“卡脖子”难题,夯实根基迫在眉睫


主持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还有哪些差距?还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李鹏飞: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规模领先、不断创新的制造业体系。但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还有不少差距。在技术创新方面,引领全球产业变革从“0”到“1”的创新突破少;在资源整合方面,主导全球价值链分配的“链主型”企业少;在基础能力方面,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还存在不少瓶颈;在质量美誉度方面,部分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亟待提升;在品牌实力方面,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不多。


当前,外部需求、供给和创新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制造业的贸易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形成了重大挑战。首先,外部需求环境尚未恢复,我国制成品贸易链面临冲击。世界货物贸易增长前景不明朗,国内制成品贸易链延链、补链、强链将会面临较大困难。其次,发达国家力推制造业回流,产业链竞争力短期内承压。由于最近美欧推动的是高技术产业链回流,这些行业的欧美企业一旦回迁,国内企业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填补其空白,从而会在短期内使国内相关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再次,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可能会对创新链产生一定影响。


李艳:我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发展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但与领先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二是供给体系质量不高,优质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三是制造业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不优。四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承载压力大。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总体呈下降趋势,然而横向比较看,我国制造业能源效率仍不够高。


秦海林: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规模优势明显,但在品牌建设、研发设计、精密制造等方面没有核心竞争优势,缺乏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高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地位,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水平不高。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发达国家加快推行“再工业化”,新兴市场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具体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如下:


一是制造业规模大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矛盾。制造业发展总体质量不高,产业基础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自我供给能力不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中低端地位。二是制造业链条全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的矛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链与创新链缺乏有效协同,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严重脱节;产业链技术自主性及安全性、稳定性不足,高技术产业供应链风险较大。三是制造业中小企业多与世界级引领型企业少的矛盾。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古堂生:目前,我国在制造业企业规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制造业整体水平同欧美日等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从客户需求来看,随着国内消费空间不断扩大、消费要求不断提升,如何根据客户需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化生产制造成为制造业的重要课题。


从企业“软实力”建设来看,要成为制造强国,还需要以行业、企业、企业家、员工为“经”完善制造业文化体系框架,以物质、精神、组织、行为、环境为“纬”构筑制造文化实体,形成中国制造业独有的制造精神、经营哲学、从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业风貌,构建中国特色的先进制造业文化。


完善政策体系,创新科技培育人才


主持人: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政策上如何为企业提供支持?


李艳:要继续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完善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性和能动性。一是大力支持产业链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聚焦少数关键领域,实施好“揭榜挂帅”等制度,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强链补链升链。二是研究制定更好支持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以数字化全面提升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资源利用效能,全面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三是促进生产性服务要素与制造业的资源整合、政策融通与空间集聚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以价值升级对冲成本上升和成本敏感型环节外迁压力。四是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驱动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高质量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制造业减税降费和降成本改革。着力构建产业友好型金融体系,更好服务制造业和实体经济部门。


李鹏飞:政府要以“强创新、促投资、稳外资、育人才”为重点,不断完善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第一,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制造强国建设,有效破解技术创新特别是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约束。瞄准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统筹产学研各方力量,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在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同时,努力在部分关键领域实现技术领先,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布局。


第二,通过稳定预期提振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增强不同类别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减少影响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不确定性因素。


第三,要突出重点稳外资。以欧美制造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制定实施引进制造业外资重大项目激励办法,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创造性吸引更多的外资龙头企业到我国投资兴业。


第四,要创新机制育人才。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周期和产业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等因素,既要立足当前,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满足高端制造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又要着眼长远,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投入,为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奠定基础。高度重视高技能工人和一般产业工人通用技能提升。


秦海林: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放开投资项目审批,加快改革工业产品许可证制度,清理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的各种做法和规定,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要素价格、投融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体制改革,落实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各项措施。


二是持续加大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发展将呈现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和定制化趋势,政府应该出台鼓励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工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三是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协同发展。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协调好城市群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合作的关系,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建立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流通体系,形成以城市群为引领、城市群和都市圈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协同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


四是全面开放一般制造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抓住共建“一带一路”、中欧全面投资协议等跨区域合作发展机遇,发挥好比较优势,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和弱项,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往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联动、相互促进,吸引更多外资高端制造业项目落地,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和人才来华发展。


古堂生:一是加大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在现有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福利政策基础上,对装备制造等影响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给予更大力度的技改资金支持,帮助传统制造类企业尽快完成生产线和设备升级改造,加快提升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二是支持企业搭建国家级研发平台。在研发资金、建设用地、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大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搭建国家级研发平台,进一步落实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任务部署,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三是加强制造业复合高端人才引进。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引留政策体系,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并明确一系列优惠待遇,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暂无评论,等你抢沙发

  • 短信登录
  • 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还没有账号,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注册
已有账号, 立即登录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