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个刚刚投产不久的新型煤化工企业以智能制造为目标在茫茫草原上建起一座智慧工厂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在国内树立起智能革命标杆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个刚刚投产不久的新型煤化工企业,以“智能制造”为目标,在茫茫草原上建起一座“智慧工厂”,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在国内树立起“智能革命”标杆,贡献了一场由“制造”进阶“智造”的转型之道。
颠覆印象的“无人工厂”
走进一个上千平方米的产品包装车间,机器轰鸣,进料、配送、组装、打包,各项工序流畅有序,但转来转去只能看到一两个人。
内蒙古中煤蒙大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简称中煤蒙大)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化工厂的印象。
“我们已在部分生产线和操作区域实现无人化。” 中煤蒙大党委书记、总经理李俊杰说。
投产不过3年,这家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企业,正在深度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国内关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贡献着一场“智能革命”的成功示范。
中煤蒙大公司是中煤集团旗下的二级子公司,主要负责中煤集团在鄂尔多斯地区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6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总投资104亿元。历经三年建设期,于2016年4月顺利投料开车,不足24小时产出聚合级乙烯、丙烯,历时5天,先后生产出合格聚丙烯、聚乙烯产品。2017年正式商业运营以来,年产值达69.32亿元,利税3.08亿元。
与同类规模企业上千名的用工量相比,中煤蒙大建厂初期定编855人,现在实际用工690人就已足够。
占地面积为197公顷的厂区内,一片寂静,一栋崭新的办公大楼坐落于院内正北方。院内鲜见工人走动,偶有车辆出入。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全面规划设计,数据信息统一共享平台的构建,让生产现场实现了局部的“无人化”。
乌审旗地域辽阔,境内资源富集,进驻了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等一批一流工业项目。中煤蒙大的落地,犹如梧桐遍地引金凤。
近年,乌审旗深耕新型工业化之路,强力推进天然气产业和煤化工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成果显现。
作为后起之秀,中煤蒙大高标准起步。早在项目建设之际,信息化、智能化就被纳入整体规划和建设,成为企业成长的先天基因。如今,“智能”更植入企业运作的每一个细胞。
智能化管理深入骨髓
在中煤蒙大中央控制室,一块大屏幕不断变换角度,显示着厂区的各项运作和数据。几十名操作人员坐在电脑前,操作或关注全厂的生产环节、区域。
通过“中煤蒙大云数据中心”覆盖全域的数据平台,扮演着“超级厂长”的角色,由生产、管理、预警入手,掌管着企业的方方面面。
一块电子屏、一张长桌和一排书柜,简单地构成了一间交接班室。但在这里,即将上工的职工鼠标轻点,就能知晓全厂所有过去及进行中的生产情况。
“传统化工企业的交接班要口头传达,或在本子上填写交接班日记,笼统又低效。而在我们这套数据系统的交接班模块上,交接班实现了数字化、实时化、可视化、精细化,保证了生产的平稳运行。”公司副总经理薛录召介绍。
自2015年7月经过基础建设、深化应用、智能决策三个阶段,中煤蒙大通过构建数据信息统一共享平台,形成覆盖全厂的高效安全、信息共享、自动化、智能化的“数字化企业”支撑体系,集中体现效率原则。
这直接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迭代:通过智能工厂建设,完善双向考核、细化安全管控、优化工艺管理、强化设备监测、加强技术创新等,实现了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生产全过程管控,所有生产和辅助装置实现自动化控制;也同步促进了管理模式的升级:建成以MES为核心生产运行管理体系,22个信息模块,涵盖物料、能源、设备等管理模块,实现了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全流程管控;实时监测物料能耗和化验分析数据,做到了动态优化操作及生产数据的“班跟踪、日平衡、月结算”,实现了电子交接班,使班组运行更加规范高效。初步实现了感知实时化、装备数字化、管理流程化。
这些系统的应用,极大促进了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和精益化,实现工作效率提高10%、节能降耗显著提高、安全环保可控。
在这里,工业化和信息化实现了深度融合,在国内成为引领方向的标杆。2017年,中煤蒙大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企业;今年,数字化工厂建设获批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和内蒙古自治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这种融合是贯穿全价值链的,实现了大数据统筹和服务全域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模式,有力推动了新旧动能的转换。”李俊杰表示。
科技创新就地转化“真金白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引领,科技驱动。十九大报告精神在这里转换为实实在在的探索与内生动力。
在中煤蒙大包装储运中心的汽车装卸装置区域,十几辆甲醇车排队进场准备卸货。2017年10月,该区域完成了衡器系统的智能化改造,通过系统自动读取入场出场车辆号牌和货物信息等,实现了全自动化计量。繁琐的人工计量就此退幕,人为错误和不规范行为也得以杜绝。
“每天有200辆货车进出,装卸任务量比较大。计量地衡智能升级改造后,每天能节省时间可达6个小时,提高工作效率30%、动态安全管控得到显著提升。” 包装储运中心经理赵玉勇说。
不仅赢得了时间效益,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也创造着可观的经济价值。
中煤蒙大公司主要生产装置包括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60万吨/年烯烃分离、30万吨/年聚乙烯、30万吨/年聚丙烯、10万吨/年碳四综合利用及热电站等生产装置。近年来,因国内甲醇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为摆脱不利局面,中煤蒙大公司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新兴能源、正大新能源等多家公司,共同合作开展DMTO装置提高双烯收率的技术研究。
通过采用DMTO改进型催化剂和碳四预结碳等技术,2018年前7个月,DMTO装置平均负荷接近110%,双烯甲醇单耗平均值实现为2.99吨/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国内平均水平3.10吨/吨相比,仅甲醇单耗一项, 1~7月就创效6000万元左右。
高尖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蒙大公司注重研发人员配备及培养,申报专利15项,其中8项专利已完成授权。
在创新驱动引领的“智能制造”下,新动能加快成长,人、设备、软件系统融为一体,互联互通,高效运转,聚变出大能量。无线智能仪表、热成像、原料与产品衡器计量智能化、无人机巡检、机泵群在线监测及大数据智能故障诊断等一批智能技术,如血液般正在不断的流淌在厂区的每一个机体。
虽然投入商业运营不过一年,中煤蒙大已然成为业界“偶像”。目前,新能能源有限公司、兖矿化工有限公司、青海省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控、清华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单位进厂参观交流,高度评价其信息化覆盖面广、智能化高端。清华大学、浙江中控、阿里巴巴、内蒙古大学等单位还与之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信息技术保障安全生产全面升级
生产应急指挥系统响应能力弱、作业环境危险、生产和设备监控不到位;现场施工安全管控有盲点;关键机组及机泵没有故障预判功能……以上种种生产安全问题,是国内煤化工企业主要面临的痛点。
“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生产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煤蒙大,以“智能”武装安全防御体系,找准痛点,靶向施策。
在生产现场,公司两聚产品共建设六条全自动包装线,应用全自动智能化系统,包装机实现了物料装袋、称重、袋口热封、分拣、码垛等自动化功能,保障了产品的安全包装;甲醇原料入厂实现信息化、无人化管理,最大程度保障人员安全。
在信息技术方面,应用4G网络,实现振动、温度、声音、可燃有毒气体检测、腐蚀等无线仪表检测,实现移动视频、无人机、巡检机器人、智能终端等智能设备应用,对装置运行和现场检修、安全等作业全方位管控。
而应急指挥系统的开发应用,更是将安全设施、生产装置和政府、医院、救援机构等部门有机组织起来,实现了“应急联动、万物互联”的快速反应和处置。
DMTO装置泵房里,工艺工程师张宁拿着一部“手机”巡视检查着设备运行情况。用“手机”视频之余,还不时举到空中测量着什么。
其实,这部“手机”是可视对讲测量设备,具有测温、测震、测可燃气体和GPS定位等功能,同时还可以将现场检测到的电流、温度等信息实时反馈至中央控制室。而中央控制室里的工作人员也能同步了解到巡检员的位置、路线等情况。
“智能巡检系统不仅大大调高了巡检效率和质量,也提升了外操人员的安全保障水平。”张宁说。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也无不渗透着安全生产的理念。
木质的墙壁、温暖的灯光,颇具工业风的木桌上,现磨的咖啡和精致的茶点醇香诱人。几名即将上夜班的工人享用这些的同时,还关注着墙上电子屏上的生产动向。
“值夜班,来这里喝杯咖啡,舒缓紧张节奏,又能帮助提振精神和集中注意力,同时盯着电子屏,实现高效且可持续的安全值守保障。”薛录召说。
据悉,上岗前的人体面部识别、岗位电子手环、防爆机器人等技术,预计年底投用。届时,员工和人体健康状况将作为安全生产的核心保障,被密切关注和察看,以确保“用人安全”。
“要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用到极致。”李俊杰说,通过数字基础设施的铺设,打通价值链各个环节,最终形成虚实合一的生产系统,从而实现“智能制造保安全”。
梦想初绽,路远唯实。于中煤蒙大而言,智能工厂建设刚刚点燃星星之火,如何在未来发展中掀起燎原之势,仍需深谋“智”取,砥砺奋进。
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着学习交流的目的进行转载,已标注原始作者和出处,如存在异议,请联系editor@xingongye.cn。如您对内容有疑问,请告之,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暂无评论,等你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