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能力等级评价工作问答

导语:本文约请相关专家对智能制造评价工作的常见问题进行解答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 2025》,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贯彻落实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主动适应新时代市场发展需求,在广州设立了智能制造评测业务操作中心,开发了 CQC 智能制造能力等级评价项目。本文约请相关专家对智能制造评价工作的常见问题进行解答。

问:国内智能制造评价相关的政策有哪些?


答:工信部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 - 2020 年)》文件中提出了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及推广应用的专项行动。2016 年以来,工信部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标杆企业遴选。


多地采用补贴激励的方式,对经评价通过的项目进行财政补贴。例如河南省对获得国家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制造业 “双创” 平台等试点示范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100 万元。天津市对纳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名单或被认定为市级示范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企业给予一次性最高 500 万元补助。重庆市对认定为数字化车间奖励 50 万元,智能工厂奖励 100 万元;无锡市对获得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及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企业,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 200 万元的奖励。此外,无锡惠山区、无锡高新区和杭州余杭区按智能制造的不同等级分别给予奖励。


问:智能制造能力等级评价对企业有什么益处?


答:当前国内智能制造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不统一,对自身智能制造的定位、现状和发展路径不明确,缺少系统的方法论来指导实施,缺少行业内实施智能制造的经验和做法案例等问题亟待解决。


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能力等级评价,可识别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短板与不足,确定智能制造能力提升和改进的方向;建立市场信任,扩大市场份额,有利于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还可参与工信部 / 省 / 市智能制造领域项目申报,获得政府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荣誉和资金奖励。


问:国内智能制造评价开展情况如何?


答:为进一步了解各行业、地区智能制造发展水平与基础,引导企业提升智能制造能力,工信部于 2017 年开通了 “智能制造评估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对标自诊断工作。截至 2020 年 12 月,累计 12000 多家企业通过平台参加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诊断,覆盖电子、机械、交通设备制造、石化、轻工、冶金、医药与食品等 31 个制造业大类,为企业了解自身智能制造能力水平、行业主管部门全面掌握智能制造发展现状提供了有效支持。


问:依据的政策文件和标准是什么?


答:智能制造能力等级评价工作依据《中国制造 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 - 2020 年)》《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 年版)》等相关政策文件,参照《CQC 智能制造能力等级评价规则》《GB/T 39116 - 2020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GB/T 39117 - 2020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等相关标准规范。


问:参照的模型与国际上主流模型之间有何差异?


答:国内外诸多机构开展了智能制造评价的相关研究。目前接受度比较高的两个模型是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和工业 4.0 就绪度模型。


应用目标一致:两个模型都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支撑国家战略落地的有效手段,都是为了了解当前智能制造 / 工业 4.0 的发展现状和提出实现智能制造 / 工业 4.0 的核心要素、方法和路径。


框架上基本一致:都是通过剖析智能制造 / 工业 4.0 的核心要素和特征,逐步分解为维度、类和域,并通过对域的要求分级,来呈现出为实现各个要素应达到的要求。


应用范围不同:能力成熟度可应用于流程型和离散型两个行业,兼顾了两个行业的智能制造特征;而 4.0 就绪度主要面向离散型制造行业。


核心要素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能力成熟度比 4.0 就绪度更体现了智能技术与传统制造业务融合的特点,内容上更全面。此外,能力成熟度考虑了流程行业所关注的安全环保、能源等要求;还提出了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以及协同制造等新模式要求。


问:什么类型的主体可以申请智能制造能力评价评级?


答:具备独立法人资质,有智能制造提升改进需求,具备一定信息化、数字化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产运营应用实践的任何制造企业均可申请,不受企业性质、行业和规模等条件约束。


问:评价范围如何确定?


答:基于 GB/T 39116 - 2020,根据评价对象业务活动确定评价范围。评价范围应同时包含人员、技术、资源和制造四个能力要素的内容。人员要素、技术要素和资源要素下的能力域和能力子域为必选内容,不可裁剪。制造要素下的生产能力域不可裁剪,其他能力域可根据受评价方的业务活动和需要灵活裁剪。


问:智能制造能力等级现场评价的流程?


答:智能制造能力等级现场评价的流程包括现场预评价、现场正式评价和发布评价结果。


预评价:评价组确认企业申请评价范围,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确定评价范围权重值;识别企业就绪情况,是否具备开展正式评价的条件。


正式评价:评价组根据企业申请范围,通过访谈、举证、操作演示、现场勘查等方式验证企业满足标准要求的证据,并对每项证据的符合程度进行打分。


发布评价结果:评价组计算评价分数,判定能力等级,在完成现场评价后的 5 个工作日内将正式的《智能制造能力等级评价报告》发送给受评价方。


问:如何定义和区分能力等级?


答:能力等级规定了智能制造在不同阶段应达到的水平。能力等级分为五个等级,自低向高分别为一级(规划级)、二级(规范级)、三级(集成级)、四级(优化级)和五级(引领级)。


一级(规划级):企业应开始对实施智能制造的基础和条件进行规划,能够对核心业务活动进行流程化管理。


二级(规范级):企业应采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手段对核心装备和核心业务活动等进行改造和规范,实现单一业务活动的数据共享。


三级(集成级):企业应对装备、系统等开展集成,实现跨业务活动间的数据共享。


四级(优化级):企业应对人员、资源、制造等进行数据挖掘,形成知识、模型等,实现对核心业务活动的精准预测和优化。


五级(引领级):企业应基于模型持续驱动业务活动的优化和创新,实现产业链协同并衍生新的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


作者单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智能制造评测中心

暂无评论,等你抢沙发

  • 短信登录
  • 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还没有账号,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注册
已有账号, 立即登录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