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业互联网和工业物联网的三个冷思考

导语: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发展路径不会是像在民用领域的自上而下的创新和颠覆而很可能是自下而上的的工控体系的信息化发展主导权在传统工控企业而不在信息技术企业


1. 关于1%


关于工业互联网的实际价值中很多都提及了GE的1%理论工业互联网只要提升1%的制造能力就能为整个制造业带来上万亿的利润。但对于实际的单个企业来说,一方面目前工业互联网实际能够带来的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并未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得到证实;另一方面,即使真的能够带来1%制造能力的提升,但企业要具体去实施落地的话可能会产生2%的成本(系统部署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和3%的风险(系统建设和磨合期对企业生产效率的降低,系统应用对企业管理、人事、组织结构等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实际落地来看,微观层面的的单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于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热情并不高。


2. 关于工业互联网应用生态


民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生态圈难以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复制。目前主流的几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如Predix, MindShpere, INDICS)上的应用/内容基本都是平台方基于自身以往的工业知识和机理的积累提供的第一方应用/内容,鲜有第三方开发者提供的应用/内容。这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民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内容是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同步发展起来的,最终面对的个人消费者。其应用/内容对个人消费者来说是应用场景的完全创新或颠覆,产生的是全新的价值。同时对个人消费者来说,使用这些应用/内容并不会产生太多的额外成本和风险。因此民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对应用/内容的容错性高,整个应用生态圈可以在边开发、边试错、边调整的过程中良性发展。而对于工业互联网,工业体系内部的企业都有固有的生产/运营模式,同时工业企业相较于个人消费者对于稳定的要求更高。工业互联网的内容/应用一方面很难说在短期内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有直接和显著的提高,另一方面却可能对现有的流程、体系产生额外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工业互联网的内容/应用是低容错的,必须在得到实践证明后才会被厂商接受。创新的内容/应用失去了边试错边调整的可能,难以复制民用互联网领域应用/内容的发展途径。


其二,相较于民用互联网领域的开发者所需要的对信息、数据技术的能力要求外,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开发者额外需要对工业流程和工业机理的深入了解。民用互联网领域应用/内容的价值基于对个人消费者痛点和诉求的解决,开发者一定程度上可以基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即使是专业化的洞察/分析相对来说并没有太高的专业门槛(相较于工业)。而对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内容来说,了解工业企业的痛点和诉求,专业化的洞察/分析并提出提供解决方案需要很深的行业积累的知识,专业门槛高。因此,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内容开发需要工业领域资深人员的深度合作和参与。


其三,民用互联网领域中应用/内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群体,相互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应用/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是一个对双方双赢的循环。而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中,应用/内容的生产者本身是工业领域的资深人员,而这些应用/内容本身又基于工业企业本身对自身生产工艺、流程和工业机理的总结和提炼,是工业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机密。这些应用/内容的共享,会直接提高工业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因而产生直接的利益冲突。工业企业及其资深人员对于为工业互联网生态圈提供应用/内容会有天然的抵触。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很难聚拢起一批有价值的第三方开放商。


因此基于以上三个因素,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和生态发展会非常困难。


3. 关于工业物联网和工控


目前物联网的实际落地集中在无人零售、智能家居、共享单车、车联网等领域。这些领域本质上是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成熟而催生出的新场景,终端设备连接/控制方式和体系、终端硬件的技术性能是基于上层应用场景和数据/技术模式决定的,整个产品/服务的结构是自上而下构建的。而工业行业在工控领域(终端设备\传感器等)积累了长期经验,有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因此目前物联网的实际落地本质上是将工业领域的工控技术和设备轻量化、民用化,是信息技术推动终端设备互联,信息技术企业能够影响甚至控制底层的设备互联体系。


而在工业领域,终端设备的连接本身就有了较为成熟的体系,主流工控设备厂商本身出于自身业务发展的考虑也已经在构筑自有产品的IT/OT互联体系甚至终端到云端的互联体系。在这个广泛互联的过程中,工业厂商和工控设备厂商需要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支持,但信息技术企业无法控制甚至难以影响到到底层的终端设备连接/控制方式和体系。因此信息企业只能在设备实现连接后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层面实现工业物联网的价值。


同时,工业企业(有能力的企业)内部已经实现了设备的互联,工业物联网需要回答相较于传统的工控方式能够给工业企业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并加以证明。


最后,工控企业、不同的终端工控设备存在大量不同的技术和通信标准,一方面对数据企业的数据采集和应用提出了实际的问题,另一方面工业物联网在工控层面的实际落地和通用性(影响到工业物联网的实施成本)也存在巨大的困难。


基于以上这些因素,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发展路径不会是像在民用领域的自上而下的创新和颠覆,而很可能是自下而上的的工控体系的信息化发展。主导权在传统工控企业而不在信息技术企业。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丹丘生杂谈

本文为授权转载文章,已标明作者和出处,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或授权媒体联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联系editor@xingongye.cn。

暂无评论,等你抢沙发

  • 短信登录
  • 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还没有账号,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注册
已有账号, 立即登录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找回密码